(1)实验教学过程
本实验共4学时,实验教学过程是以问题引导和驱动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。具体过程如下:
课程教学的首次绪论课后,将所有专题问题和案例发给学生,同时学生完成分组。
实验课前,学生通过教材、实验指导书等资源自主学习相关理论,针对实验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准备。
实验课上,教师通过应用引发的理论与技术问题,引导学生先进行研讨交流,形成一定的共识或争议;然后以实验系统为依托,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在线实验操作,操作结束后提交实验结果到教师账号,教师登陆账号查看学生的操作流程及实验报告,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批改,最终将成绩发布给学生,如图3-5-1所示。教师在期间只起到引导、释疑和推动作用。
实验课后,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总结。
图3-5-1 实验教学过程流程图
1)课前预习(0.5学时)
阵列处理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前通过教材等资源自主学习掌握。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供实验指导书,包含实验目的、要探究的问题、基本原理、实验方法等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。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先进行自主学习,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,带着问题进入实验操作。
2)课中实验(3学时)
实验要求学生对案件进行全过程的侦查实验,通过“任务驱动”,激发学生学习动力,培养学生获取信息、分析信息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及独立探索、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;本实验涉及到的刑事案件侦查知识点,前沿性强,将会激发学生主动开展拓展性学习,从而产生“知识牵引”作用,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;实验允许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,培养了学生的“自主探究”能力,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思维能动性。基于“任务驱动、知识牵引、自主探究”的仿真教学方法,将“推动式学习—任务驱动”和“拉动式学习—知识牵引、自主探究”相结合,很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。
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,并完成了相关实验内容后,可在线撰写实验报告,提交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平台保存。教师登陆账号查看学生提交的记录,给予分数。
3)课后反思(0.5学时)
学生查看教师的批注,对本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。
(2) 实验方法
本实验包含7个主要流程,在场景中,学生依次要完成下述内容:
1)进入实验场景,根据接报案对话分析当前案件基本情况。
2)到达案发现场,根据提示文字信息在场景中找到勘察对象,实现“找问题”。
3) 物证模型,结合自我掌握的知识点,在勘查箱中选取合适的工具完成现场勘查工作。这个过程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,促进其了解自身当前实力,实现“做实践”。
4) 操作错误或技术规范错误,系统会及时给予提示信息,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,实现“有反馈”。
5) 毕后,进入案情分析场景,对整个案件进行分析总结,实现“学分析”。
6) 侦查结果及侦查讯问还原案发经过,实现“拟还原”。
我们提出的上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得到学生好评。我们提炼为“找问题-做实验-有反馈-学分析-拟还原”五步虚拟仿真实验训练法。
图3-5-2 实验方法